热点聚焦
|
背景:尽管所有指南均推荐在所有SBP>140 mm Hg或DBP>90 mm Hg的个体中开始药物治疗,最近有人提出,这一推荐并非循证的。近期欧洲指南的再评估推荐,应该由一项适当的试验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通过对FEVER研究进行亚分析来获得一些信....
|
背景:在高血压治疗中J型曲线的存在仍有争议。主要问题是心脏病的增加是否由血压降低所引起。
目的:为探讨血压水平和治疗3.3年后终点事件之间关联,并观察J型曲线在FEVER试验的高血压患者中是否存在。
&nbs....
|
背景:通过治疗BP所应降至的最佳水平难以确定。除外事后分析的固有局限性,主要问题在于受试者数量小以及甚至更小的终点数量。
方法:FEVER是一项纳入9711例中国高血压患者的试验,患者随机分配接受降压治疗。 根据两种方法,....
|

对FEVER研究的受试者,不论患者治疗分组,根据治疗后SBP水平分为<120 mmHg、120~129 mmHg、130~139 mmHg、140~149 mmHg以及≥150 mmHg共5组;根据DBP水平分为<70 mmHg、70~79 m....
|

“J-curve”是指血压降至<120/70 mmHg时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现象,虽然INVEST、VALUE、TNT、ONTARGET等诸多研究中均观察到这一现象,但其是否确实存在一直存在争议,根源在于大型试验中在较低....
|

早于2005年公布的FEVER研究结果表明,在接受小剂量氢氯噻嗪(HCTZ)(12.5 mg/d)的中国高血压患者中,加用小剂量非洛地平(5 mg/d)可使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一步降低4/2 mmHg,并显著降低卒中(-27%)、心血....
|
“J-curve”是指血压降至<120/70 mmHg时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现象,虽然INVEST、VALUE、TNT、ONTARGET等诸多研究中均观察到这一现象,但其是否确实存在一直存在争议,根源在于大型试验中在较低血压水平发生的事件和相应处于危险的个体数量都极其有....
|
目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诱发充血反应时肱动脉血流速度频谱相关。近来证实在应用充血反应时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SDFV)比这一指标时,该相关性尤为突出。该研究中,我们进一步研究了SDFV比值与超声心动检查中发现的左室肥厚(LVH)的关系。
&nb....
|
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功能障碍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相关,例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高血压。最近证据表明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血管紧张素-(1-7) [Ang-(1-7)]和受体Mas组成的保护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血管有许多有益作用。....
|

目的:评估新的动态血压变异性衍生指标与临床特征和生存期之间的联系。
方法:对动态血压监测(ABPM)数据库进行相关分析和预后分析。以清醒和睡眠时血压标准差的加权平均值定义血压变异性(BPV)。以收缩压变异性标准差(SDs)和舒张压变异....
|